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办事大厅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高职视野 >> 正文

思考 | 高职教育改革不能“见物不见人”

来源:解放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4/02 09:34:12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要求,是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要求。从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来看,“公平而有质量”这个要求可以从理念、思路、方向三个方面予以把握和贯彻。

从“投物”更多转向“投人”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和关键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义务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也如火如荼。但也要看到,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状况日益显现。

从投入量来看,用于职业教育的资金不能说低。但就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体量而言,人均投入明显偏少。同时,对高职投入的有限增幅也主要用于校舍、实习实训场地建设、实习实训设备添置等,对高职人才培养的主体——师生的直接投入不多。也就是说,对高职师生实际的直接投入,不仅低于对学术研究型高校师生的直接投入,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教育发展要从规模增长阶段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既要注重提高教育质量,也要注重促进教育公平。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有必要真正树立“投入于人就是投资于高职教育”的理念。要以人为本办高职,大力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更好保障广大适龄青年受教育的权利,推动高职教育的“质量效率动力变革”。

人才筛选方式应该更趋向多元。作为维护教育公平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可以让更多适龄青年有机会接受高质量但不同规格、层次的优质教育。要让他们经过职教体系的培养,掌握应用型技术技能;毕业后,通过技能和服务的展现,能够顺畅地融入社会,能够体面地生活。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其中,围绕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和物质保障。在期待师资投入政策早日对高职师资“靴子落地”的同时,呼吁进一步加大对高职学生各种形式的直接投入。

更高的质量是更优质的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并不矛盾,更不能简单地对立起来,而是统一的关系。更高的质量,就是更优质的公平。这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应当遵循的思路。

把高职教育混同于学术研究型高等教育,从而将其视为低层次的学术研究型高等教育,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亦是高等教育结构性问题的体现。实践表明,盲目追求或仿效学术研究型高等教育,会导致本土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不足。

现实中,许多家长往往将高职教育作为子女最后选择的一条路。只要有条件、有资金,再差也是想把子女送去国外上学术研究型大学。这一方面导致国家建设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匮乏,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青年学子的潜力挖掘和素质完善。

高等教育体制上存在的问题,也是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难点之一。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又是职业教育的主力军。而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的是高等教育司,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部门是职业与成人教育司,多元、不同隶属关系管理体制给高职教育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此外,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变化多、不明确,也不利于学生掌握技术技能,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这也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由“双主体”变为产教共同体

一段时期以来,校企合作中存在这样的现象:一方面,企业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深;另一方面,相关学校有积极性却没有足够的政策支持,导致校企无法长期合作下去。这种“两张皮”现象,是一个有待破解的难题。

新时代,建立“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校企合作机制,对校企合作可以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属性,决定了以市场行业为导向、以应用为引领的发展方式。因此,高校与企业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建设创新型“产教共同体”,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可循之路。

对上海来说,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高职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上海要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发扬“工匠精神”、生产高质量产品的技术技能人才。只有具备充足的人才储备,才能做大做强上海制造等品牌,才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也才能为将在上海举行的世界技能大赛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作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在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上海应更加重视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要在持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高职教育结构、促进高职教育公平的同时,把全面发展、优质发展、多样特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新技术应用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扩大开放共融,实现教育资源互通互用。鉴于上海多个行业、企业有深厚的基础和实力,在深化产教融合中可大力发展“教育型企业”,在教育系统和行业系统之间架起桥梁,真正变“双主体”为命运共同体。

在积极争取高等职业教育推行“双一流”建设的同时,还要大力拓展教育供给,进一步完善中高职贯通、专科高职和应用型本科贯通,优化学制,衔接培养机制,进而满足国家和人民对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电话:0832-2262348(院办)2265927(招生)2101395(成教)更多>>
   地址:内江市东兴区汉安大道东四段199号   川公网安备 51101102000074号
   蜀ICP备05006284号   皇冠·体育(中国)官方网站-Crown SportsCopyright©2016-2023版权所有

  浏览次数:
Baidu
sogou